新春走基层丨“蒸蒸日上”花饽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自山东威海报道
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鹿鸣苹野”清廉片区花饽饽共富工坊内,面点师正在赶制蛇年年货订单。本报记者 沈东方 摄
1月22日正值北方小年,上午9点,山东省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内人头攒动。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和欢快的音乐,舞狮队伍在舞台上翻腾跳跃,“2025幸福威海贺年会暨非遗过大年活动”就此拉开帷幕。在馆内拾级而上,市民们可以和京剧人物合照、收到“新鲜出炉”的春联、观看民族表演,而最热闹的地方当数二楼的非遗市集。
文登柳编、“老乌货”制陶、打铁豆腐,一个个摊位上展示着威海当地的非遗技艺。其中一个摊位吸引不少孩子驻足,戴着醒狮帽子的小蛇、圆滚滚的小猪、活灵活现的金鱼,这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都有个共同的名字——花饽饽。
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人民的传统习俗,样式喜庆、热气腾腾的花饽饽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非遗市集上的这些纯手工非遗美食,出自威海花饽饽共富工坊面点师的巧手。
将面团搓成光滑球形,在顶端部位用两根小拇指挑出九个洞,再插入九片红枣肉,一个白白胖胖的枣饽饽就完成了造型工作……在位于临港区汪疃镇的“鹿鸣苹野”清廉片区花饽饽共富工坊内,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日芬和她的徒弟们正在赶制蛇年年货订单。
“腊月以来太忙了,我们每天都要用掉40多袋面粉,我身后货架上这些成品都是客户早就订好的。”在与记者交谈的同时,于日芬手上翻飞的动作不停。这双鼓捣了半辈子面食的手有些粗糙,但面团在她手上变得异常“听话”,不一会儿就摇身一变成了福袋、刺猬、醒狮等模样。
绿色来自菠菜,红色来自甜菜根,粉红色来自火龙果,黄色来自南瓜,这家工坊内的花饽饽都用天然果蔬汁调色。除了蛇年限定的蛇形饽饽外,最受威海当地人欢迎的是金鱼、鲤鱼等鱼类造型。“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象征吉祥和富贵。而且我们沿海地区的人们多以捕鱼为生,因此对鱼也有种特殊的情感。”于日芬说。
在花饽饽共富工坊接到的年货订单中,“中式蛋糕”占比最高。工坊面点师王爱霞介绍,“过年祭拜、给老人做寿、小孩生日、结婚等重要大事中,不少当地人都选择造型丰富的多层花饽饽来替代西式蛋糕。纯天然无添加的食材吃着更放心更健康,而且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一客一单,实现个性化定制。”
正如“共富”之名,工坊内的面点师们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每当接到订单,于日芬在微信群里发布用工需求,有手艺有闲暇的村民主动报名,每小时15元的工资让他们在农闲时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乡村振兴路上“廉”味浓,临港区纪检监察工委推动搭建镇级花饽饽技艺协会、片区花饽饽共富工坊、村居爱心助农直播间等一批惠民安农平台,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威海市纪委监委深挖本土文化中的清廉内涵,在群众艺术馆内举办“‘非遗·文物’里的清廉”专题展,以廉润心,让花饽饽变成致富增收的“金饽饽”。
“中华面点非遗传承,白白胖胖蒸蒸日上。”这是贴在汪疃花饽饽培训学校大门上的春联。这家培训学校每年培训60多场次,学员来自大江南北,其中大多数是大学生和“00后”。他们在学成之后,或扎根当地,或向外推广。如今,在新疆、广东、福建等地也能闻到花饽饽的面香。
对于年轻力量的加入,于日芬很欣慰。“年轻人创意更多,我的徒弟们能做出玫瑰、花篮、动漫形象等新造型,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我们希望花饽饽能给大家带来更甜蜜幸福的浓浓年味。”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