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文物“地图” 赓续文化根脉
来源:邯郸日报 编辑: 时间:2024-12-26
导读:
近日,邯郸涉县普查队员历时近两个小时抵达现场,对涉县千佛洞石窟进行定位、测量。该石窟位于太行山深处铁马峧山腰处,海拔931.61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窟内有3500余尊佛像。
近日,邯郸涉县普查队员历时近两个小时抵达现场,对涉县千佛洞石窟进行定位、测量。该石窟位于太行山深处铁马峧山腰处,海拔931.61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窟内有3500余尊佛像。河北省迄今发现的明代石窟中,唯一的十二圆觉菩萨雕像便在其中,为研究明代民间佛教信仰与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邯郸大名县普查队员利用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手持终端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郭彬墓进行厘米级点位实测。据《大名县志·冢墓》载:“此赵子昂(孟頫)书碑,有翁仲、华表、石器,清光绪十九年重修碑。”“2007年,我们使用罗盘、卷尺等工具采集数据,现在,高科技派上了大用场。”任志强(图左)是参加过“三普”的“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任老师经验丰富,对我们帮助很大。”入职不久的文保“新兵”步佳慧说。
原曲大庙,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涉县固新镇原曲村南,是冀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祭祀祠庙建筑群。其中,尤以献殿(亦称无梁殿)遗存价值最高,其形制灵动、脊饰精美,对研究当地的建筑结构、艺术手法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时间、环境的影响,榫卯结构出现松动、变形等问题,对其进行加固是必要的。这是10月12日,文物专家、普查队员与义务文保员就文物维护展开交流。
7月12日,普查队员在武安市石洞乡什里店村柯鲁克伊莎白旧居实地调查,聆听红色故事。“对我们来说,‘四普’不仅是一堂将理论知识与田野调查、数据整理、讨论研究相结合的实操课,也是一堂流动的思政课,增强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河北工程大学学生曹炎、蔡若曦(第二排右一、右二)参与武安“四普”工作,颇有感触。
11月22日,邯郸峰峰矿区普查队员对九龙蛟石窟进行实地调查。很多文物点隐藏于深山老林、悬崖之上,普查队员做到应查尽查、不漏一处。该石窟位于峰峰义井镇九龙蛟村东南山峭壁处,窟内有十余处清、民国及不明年代的求雨墨书题记,对研究当地历史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8日,邯郸磁县普查队员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垦荒指挥部旧址测量。文物坐标数据由“三普”时的GPS坐标变为“四普”中的本体边界坐标,都是“坐标”,内涵不同,是由点向面的管控,不仅要确认文物的位置,还将文物构成、周围环境在高精度地图上明确标绘。
10月12日,邯郸涉县普查队员们劲头不减,脚步不停,对一处新发现线索进行定位、测量。随着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他们积极提供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助力“四普”顺利开展。
有“天下第一柏”之誉的古柏位于邯郸临漳县习文乡靳彭城村东,又被称为“曹公柏”“曹操拴马桩”等,是有生命的文物。1984年,经专家鉴定,此树为汉代桧柏。11月29日,经临漳县普查队员现场测量,此树高20.6米,树高1米处树围5.8米,树冠直径18米。历经风雨,它依然枝繁叶茂,其生态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得到保护性开发。
文物,是时光的叙述者。人们凝视它们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尘封的记忆如流水般缓缓流淌而出。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每一处纹路、裂痕,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的根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已经过去17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文物保护工作引发全社会关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极为重要。
时下,“四普”第二阶段——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实地调查正在进行。邯郸市境内文化遗存分布点多、面广、线长,不可移动文物近50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1处。据邯郸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由20个县(市、区)的文物部门、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等单位、机构联合组成的36支普查队、200余名普查队员入山林、穿巷陌,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多学科融合普查、常态化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科技赋能是“四普”一大亮点。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手持终端、无人机、RTK定位仪等高科技设备的运用,显著提升了田野调查效率。在资料整理时,普查队员依据采集的数据绘制至少1张位置示意图和至少1张标准平面图,不仅确认文物的位置,还更准确地记录、描绘文物的构成和范围,便于后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
邯郸峰峰矿区、永年区邀请本地文化研究者作为顾问,将文物普查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建立普查队员与文物之间的感情,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邱县借助青蛙漫画向群众普及文保知识;广平县、魏县则以“四普”为契机,单独成立文物保护研究所,健全文物保护队伍。
无论是匿于山间的遗址、碑刻,还是隐于闹市的古庙、老宅,散落于大地上的文明珍宝,在普查队员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进中,被纳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让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截至12月20日,邯郸市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4380处,复查比例93.61%,已调查新发现文物线索439处。
邯郸大名县普查队员利用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手持终端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郭彬墓进行厘米级点位实测。据《大名县志·冢墓》载:“此赵子昂(孟頫)书碑,有翁仲、华表、石器,清光绪十九年重修碑。”“2007年,我们使用罗盘、卷尺等工具采集数据,现在,高科技派上了大用场。”任志强(图左)是参加过“三普”的“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任老师经验丰富,对我们帮助很大。”入职不久的文保“新兵”步佳慧说。
原曲大庙,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涉县固新镇原曲村南,是冀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祭祀祠庙建筑群。其中,尤以献殿(亦称无梁殿)遗存价值最高,其形制灵动、脊饰精美,对研究当地的建筑结构、艺术手法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时间、环境的影响,榫卯结构出现松动、变形等问题,对其进行加固是必要的。这是10月12日,文物专家、普查队员与义务文保员就文物维护展开交流。
7月12日,普查队员在武安市石洞乡什里店村柯鲁克伊莎白旧居实地调查,聆听红色故事。“对我们来说,‘四普’不仅是一堂将理论知识与田野调查、数据整理、讨论研究相结合的实操课,也是一堂流动的思政课,增强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河北工程大学学生曹炎、蔡若曦(第二排右一、右二)参与武安“四普”工作,颇有感触。
11月22日,邯郸峰峰矿区普查队员对九龙蛟石窟进行实地调查。很多文物点隐藏于深山老林、悬崖之上,普查队员做到应查尽查、不漏一处。该石窟位于峰峰义井镇九龙蛟村东南山峭壁处,窟内有十余处清、民国及不明年代的求雨墨书题记,对研究当地历史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8日,邯郸磁县普查队员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垦荒指挥部旧址测量。文物坐标数据由“三普”时的GPS坐标变为“四普”中的本体边界坐标,都是“坐标”,内涵不同,是由点向面的管控,不仅要确认文物的位置,还将文物构成、周围环境在高精度地图上明确标绘。
10月12日,邯郸涉县普查队员们劲头不减,脚步不停,对一处新发现线索进行定位、测量。随着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他们积极提供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助力“四普”顺利开展。
有“天下第一柏”之誉的古柏位于邯郸临漳县习文乡靳彭城村东,又被称为“曹公柏”“曹操拴马桩”等,是有生命的文物。1984年,经专家鉴定,此树为汉代桧柏。11月29日,经临漳县普查队员现场测量,此树高20.6米,树高1米处树围5.8米,树冠直径18米。历经风雨,它依然枝繁叶茂,其生态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得到保护性开发。
文物,是时光的叙述者。人们凝视它们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尘封的记忆如流水般缓缓流淌而出。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每一处纹路、裂痕,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的根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已经过去17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较大变化,文物保护工作引发全社会关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极为重要。
时下,“四普”第二阶段——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实地调查正在进行。邯郸市境内文化遗存分布点多、面广、线长,不可移动文物近50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1处。据邯郸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由20个县(市、区)的文物部门、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等单位、机构联合组成的36支普查队、200余名普查队员入山林、穿巷陌,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多学科融合普查、常态化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
科技赋能是“四普”一大亮点。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手持终端、无人机、RTK定位仪等高科技设备的运用,显著提升了田野调查效率。在资料整理时,普查队员依据采集的数据绘制至少1张位置示意图和至少1张标准平面图,不仅确认文物的位置,还更准确地记录、描绘文物的构成和范围,便于后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
邯郸峰峰矿区、永年区邀请本地文化研究者作为顾问,将文物普查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建立普查队员与文物之间的感情,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邱县借助青蛙漫画向群众普及文保知识;广平县、魏县则以“四普”为契机,单独成立文物保护研究所,健全文物保护队伍。
无论是匿于山间的遗址、碑刻,还是隐于闹市的古庙、老宅,散落于大地上的文明珍宝,在普查队员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进中,被纳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让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截至12月20日,邯郸市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4380处,复查比例93.61%,已调查新发现文物线索439处。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社会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