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法制与法治公益宣传快讯 > 社会资讯 > 媒体 >

莫让生效裁判变 “空话”!拒执罪落地难题这样破

来源:未知 编辑:lgy1515 时间:2025-11-20
导读: 生效裁判文书的兑现率,直接关系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与信任感。拒不执行生效裁判文书罪(下称拒执罪)本是破解执行难的重要法律保障,但在司法实务中,法院移送、公检机关办理、申请人自诉这三个关键环节均存在梗阻,不少胜诉当事人手持法律白条却维权无

生效裁判文书的兑现率,直接关系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与信任感。拒不执行生效裁判文书罪(下称“拒执罪”)本是破解“执行难”的重要法律保障,但在司法实务中,法院移送、公检机关办理、申请人自诉这三个关键环节均存在梗阻,不少胜诉当事人手持“法律白条”却维权无门,相关问题亟需精准破解。

 

一、拒执罪适用中的突出困境

1.法院移送环节“标准模糊、精力透支”。我曾协助当事人跟进一起借贷纠纷执行案,被执行人将自有房产挂在亲属名下,却长期开豪车高消费,但法院要认定其“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需核查资金流向、亲属关系、财产代持合意等一系列证据。当前,针对此类隐蔽转移财产的认定标准不够细化,加之执行法官人均年办案件超百件,既要承担财产查控、强制措施等核心执行工作,又要额外固定拒执罪证据,精力严重分散,不少案件因“移送标准拿不准”被搁置,削弱了执行威慑力。

2.公检机关办理环节“协作不畅、合力不足”。一方面,法院移送案件常因“证据链不完整”卡壳,部分案件仅能证明被执行人未履行义务,却无法锁定其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具体行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对拒执罪案件立案积极性不高,部分案件需多次协调甚至领导出面才能启动立案程序,严重消磨执行法官的移送积极性。更突出的问题是,公检法三家未建立专门对接机构和常态化沟通机制,部分办案人员将执行工作视为法院内部事务,未能形成打击拒执行为的合力。

3.申请人自诉环节“举证无门、路径不清”。多数执行申请人是普通群众,既无调查取证权,又缺乏专业法律知识,维权难度极大。曾代理一起农民工劳动报酬执行案,申请人仅能提供被执行人开豪车的照片,却无法证明车辆权属及财产关联,最终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自诉。更棘手的是,部分法院对拒执罪自诉案件的证据要求与公诉案件趋同,申请人既不清楚向哪个部门申请调查令,也不了解自诉与公诉的转换节点,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二、破解困境的具体建议

1.制定统一标准,强化协作联动。由法院牵头,联合公安、检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拒执罪立案及证据指引规范,明确“有能力执行”“情节严重”等核心要件的认定标准,减少司法适用偏差。设立专门工作团队负责拒执案件证据核查,检察机关对涉案金额大、社会影响广的案件提前介入,同步指导法院固定证据、公安机关侦查取证,通过精准监督确保案件办理质效。

2.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打击能力。定期组织公检法办案人员开展拒执罪专题培训,重点讲解法律适用、证据收集、协作流程等内容,促进刑事干警与执行干警尽快熟悉业务要点,成为打击拒执犯罪的“行家里手”,确保案件“移送一件、查处一件、震慑一片”。

3.强化宣传引导,营造震慑氛围。通过“法院开放日”“典型案例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用群众易懂的语言解读拒执罪法律规定及法律后果;定期向社会通报拒执罪打击情况和典型案例,清晰传递“拒不执行必受惩处”的信号,既引导申请人依法理性维权,又震慑潜在的拒执行为,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必究”的社会氛围。

拒执罪“落地难”的本质,是司法协作机制与当事人权益保障的衔接问题。唯有让法院移送有标准、公检办理有力度、申请人自诉有路径,才能让生效裁判真正“长出牙齿”,守住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文/湖南君杰律师事务所许小军)

责任编辑:lgy1515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Copyright ©中国法制与法治公益宣传快讯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邮箱:YxshzbTuA@21cn.com 技术支持法制与法治公益宣传快讯
Top